手机版 布拖县文化云 切换场馆
总访问量:44.54万 今年访问量:4.56万 2024年访问量:34.08万 今日访问量:319 微信:0 APP:0 PC:319
HI,欢迎来布拖县文化云

布拖彝族非物资文化遗产 “什喜妮支合” 3763

发源地:
2023-01-05 13:36 来源:布拖县文化馆
0 0 分享

  彝族口头文学,什喜妮支合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冶州布拖、普格、德昌、昭觉和西昌五个地区,根据地理位置、土语及服饰的差异,什喜妮支合的风格可分为布拖和三县一市二个流派;关于什喜妮支合的起源时间,各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省认为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也有人认为始于原始公社时期,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什喜妮支合的手抄本,在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被焚烧。

  于1980年彝学工作者,将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歌谣,彝文、收集、整理,尽可能地找寻并恢复即将消失的彝族文化。

  什喜妮支合是用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作品以结婚时新郎新娘为主,用诗作语言,以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以传唱形式讲述天文、地理、风俗习惯、民族传统。其语言细腻委婉,句式整齐、旋律和谐、寓意深刻、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以“尔比尔吉为内容进行说唱,是彝族人民非常喜爱的口头文学。” 另一种说唱词叫“克哲”每当在婚礼嫁娶中常常同“尔比尔吉”结合使用,更具吸引用和凝聚力。在喜庆场合,由主客双方请来能说会道的人,各自用夸张的语言丰富的知识比拼,寓教于乐同时也沟通感情增加了欢乐气氛。

  什喜妮支合是牢牢扎根于彝族人中的民间艺术,对彝族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谐音修辞是彝族独有的特色,彝族的先人用多种艺术手法打造古老的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广为流传。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什喜妮支合象征彝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彝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重大的民俗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现存绝无仅有的一种鲜活的彝族传统文化。

  原生态的什喜妮支合,历经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一代,观念的转变,传承古老歌谣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随即消失,后继无人将处于失传的边缘。

  一方面通过保护传承人达到保护作品的目的,为此,凉山州文化局已经命名了一批包括什喜妮支合演唱者,文版收藏者在内的民间艺人为民间艺术家,确认了相关传承人的地位,另一方面凉山州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工作部门,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什喜妮支合相关资料作系统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予最大的支持。


收藏成功!

扫一扫分享: